投稿指南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治疗精神疾病,不可“快刀斩乱麻”

来源: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03-1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物理治疗,是精神疾病治疗的三种主要方式。 其中物理治疗包括非侵入性神经调控和侵入性神经调控治疗。 从电抽搐技术 到磁抽搐技术…… 电抽搐治疗(ECT)是

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物理治疗,是精神疾病治疗的三种主要方式。

其中物理治疗包括非侵入性神经调控和侵入性神经调控治疗。

从电抽搐技术

到磁抽搐技术……

电抽搐治疗(ECT)是神经调控技术应用的鼻祖,在难治性抑郁症的治疗中,已有充足的循证医学证据,也有研究表明电抽搐治疗可增加精神分裂症的脑可塑性。但在治疗时机方面,对ECT反应无效组分析发现:接受治疗前,患者的海马杏仁核已经明显萎缩,这是否提示更早开始电抽搐治疗患者会有更大的临床获益?目前尚不可知。

传统电抽搐治疗的认知损害研究,促进了磁抽搐技术发展。磁抽搐治疗没有电流冲击大脑的深部结构,对认知损害较小。研究表明,磁抽搐和电抽搐治疗抑郁症,临床效果无差异,但认知评估发现磁抽搐治疗更优。

除了副反应的改善,在抽搐治疗的刺激定位上,已实现脑影像导航下的解剖学定位,开展精准的经颅磁刺激(rTMS),空间分辨率提高,疗效也得到进一步改善。通过增强现实技术,提高刺激疗效、固定支架,保证刺激的精准。在刺激频度方面,rTMS刺激模式有低频和高频,可以形成不同刺激频度的磁刺激模式。

以上非侵入性神经调控临床技术的研究发展,从安全性改善、精准定位、增加刺激频度及不同时长等,都旨在持续提升患者治疗的综合获益。沿着这一研究方向,当前治疗技术是否已经快触碰到天花板,新的技术模式范式将会在哪里出现呢?

脑深部电刺激(DBS)技术的提升

脑深部电刺激(DBS)技术在神经外科已有广泛的应用,如在帕金森病、特发性震颤、肌张力障碍性疾病、癫痫的治疗,国外已有治疗难治性强迫症的适应证。DBS手术技术的安全性已得到很大提升,特别是通过脑影像实现精确的电极植入,以及电生理信号监测评估手术效果,这些都增加了DBS手术的成功率和患者的治疗效果。

由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和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牵头的全国多中心研究难治性强迫症的DBS治疗项目,目前正处在患者招募阶段。国内的这项多中心临床研究将有望为脑深部电刺激技术应用于中国难治性强迫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提供临床证据。

电疗技术存在诸多伦理问题

这些伦理问题包括:神经调控技术可测量和改变神经精神活动,是否会改变患者的自主性,由此衍生出如手术前的医嘱是否依然有效等。

在比彻姆和邱卓思确立的生命伦理“四原则”的基本框架下,尊重与知情如何动态执行,特别是:儿童成年后的自主决定与当年的代理决定产生冲突时的调整策略;神经科学技术伤害性评估要全面,不仅只是手术短期副反应,还要考虑对情绪、个性和自我感觉的负面影响评估;对脑活动的记录数据要做好预防信息泄露和精神隐私保护;对治疗获益的评估需谨慎进行,避免夸大获益或诱导治疗需求;要考虑神经调控技术带来的神经增强是否会导致不公平,要关注技术应用的可及性和潜在社会公正性问题等等。

神经科学技术伦理问题仍缺乏指南。业内专家指出,需要构建一种伦理规约,而不仅仅只是非约束性的伦理建议。

DBS多学科合作再启航

历史的教训已经表明,侵入性的神经调控手术,短期的手术风险容易评估,但长期的风险评估仍需持谨慎观察的态度。例如,前脑叶毁损术曾一度被认为手术是安全的、感染风险低,因操作简单而被用于治疗精神病患者。但后来证明,其给患者带来的伤害是巨大的。

在神经外科积累了大量开颅手术经验的基础上,由脑影像导航、电生理信号监测等跨学科合作,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及植入物的精准定位之后,精神疾病DBS治疗才得以再启航。

精神科医生如何确保患者真正接受了“足剂量、足疗程”的药物和心理治疗?如何清晰界定“难治性”?如何进行患者术前心理、情绪状态的准确评估,从而为外科医生遴选出适合的患者进行手术?这些都是精神疾病DBS治疗面临的问题。

精神疾病往往是慢性病,是在长期生活事件与患者遗传基础共同作用下,以精神症状为主要表征的疾病。通过外科手术“快刀斩乱麻”的方式治疗精神疾病似乎过于理想化,探索多学科治疗团队的合作机制,将为难治性精神疾病患者的治疗带来新的福音。

转自:大众健康杂志

文章来源:《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网址: http://www.zgsjjsjbzzbjb.cn/zonghexinwen/2022/0314/894.html



上一篇:植物神经紊乱可以自愈吗?
下一篇:精神疾病与结核病之间竟有这样密不可分的关联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投稿 |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编辑部|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版面费 |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论文发表 |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