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人类记忆形成机制最清晰证据发现

来源: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04-2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据近日发表在《神经影像》杂志上的论文,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的研究人员确定了103个记忆敏感神经元的特征,这些神经元在大脑回忆记忆的方式中发挥着核心作用。这一发

  据近日发表在《神经影像》杂志上的论文,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的研究人员确定了103个记忆敏感神经元的特征,这些神经元在大脑回忆记忆的方式中发挥着核心作用。这一发现有助于为大脑疾病和损伤开发新疗法,使患有创伤性脑损伤、阿尔茨海默病和精神分裂症的人受益。

  “你怎么知道你是在回忆过去的东西,而不是在试图记住新事物?”神经外科、神经学和精神病学副教授布拉德利·莱加说,“新研究对这个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此次最重要的发现是,当记忆被调动时,与其他大脑活动相比,大脑放电发生的时间不同。这种时间上的细微差别被称为“相位偏移”,此前从未在人类身上发现过。总而言之,这些结果解释了大脑是如何“重新体验”一件事的,同时也记录下了记忆是新的还是以前大脑编码过的。

  在本研究中,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和宾夕法尼亚州一家医院27名被植入电极的癫痫患者参与了记忆任务实验,为大脑记忆研究提供了数据。

  研究人员在大脑的海马体和内嗅皮层中识别出103个记忆敏感型神经元。他们发现,当大脑成功编码记忆时,这些神经元的活动频率会增加。而当受试者试图回忆这些记忆,特别是高度详细的记忆时,同样的活动模式再次出现。

  海马体的这种活动可能与精神分裂症有关,因为海马体功能障碍是精神分裂症患者无法辨别记忆和幻觉或妄想的根本原因。此次发现的神经元是导致这种情况发生的生理基础。研究人员表示,精神病患者的幻觉和妄想是真实但“受损”的记忆,就像“正常”记忆一样,它们是通过神经记忆系统处理的。理解如何使用这种“相位偏移”机制来修正这些被破坏的记忆很重要。

  莱加说:“这是迄今为止最清晰的证据,向我们展示了人脑在回忆旧记忆和形成新记忆方面是如何工作的。”

  这一独特的观察结果与“编码和检索的分离阶段”(SPEAR)重要记忆模型的预测一致,因此增加了可信度。该模型的开发是为了解释大脑在提取记忆时如何跟踪新的和旧的记忆,曾预测了“相位偏移”,但此前,支持该模型的唯一证据仅来自啮齿动物模型。实习记者张佳欣

更多资讯或合作欢迎关注中国经济网官方微信(名称:中国经济网,id:ourcecn)

文章来源:《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网址: http://www.zgsjjsjbzzbjb.cn/zonghexinwen/2022/0422/899.html



上一篇:宣武医院新研究揭秘:家族性致死性失眠症
下一篇:睡不好,心血管也不好?晚上睡不着吃点安眠药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投稿 |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编辑部|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版面费 |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论文发表 |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